2012年10月,我拖着行李从北京机场出发,来到了德国。4年后我拿到了硕士学位,来到了深圳。当初本科去香港英国留学的同学早已毕业回国工作,而我选择了一条更长但更有意义的路。对于现在正在考虑要不要去德国留学的同学,我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告诉你选择德国的几大理由:
1. 费用低廉。留学德国期间的费用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a) 学费/学期注册费:德国大部分联邦州的公立大学每学期仅收取300欧元左右的学期注册费,相当于每年5000人民币,而这笔钱中通常已包含大学所在联邦州州内的公共交通费用。即便是在自2017年冬季学期起针对非欧盟学生收取学费的巴符州,每年的学费也仅为3000欧元(约2.5w人民币)。
b) 生活费:德国政府对自费留学生在德国期间每个月的保证金做了最低额度的规定(各个州有所区别)。以北威州为例,每月的保证金额度为720欧元,即每年8440欧元即可保证你在德国的基本生活。
以上两笔费用相加大概每年在德国上学所需的花费在7万-10万人民币之间。对比英美名校动不动一年就四五十万的费用来说,德国的留学费用可以说是相当低廉,即便是国内的普通工薪阶层家庭也能负担得起。何况留学生还有每年180个半天的打工政策,靠打工可以负担起绝大部分的生活费用。
2. 科研/教学质量高。德国公立大学虽然收费便宜,教学质量却不低,这和德国高等教育的学制以及整个国家重视教育的政策体制有关。德国的公立大学分为两类,Uni(Universitt)和FH(Fachhochschule)。前者偏理论学习和科研,后者偏实践。德国当地的学生从中学开始可以进5类学校,这5类学校在高中毕业后将获得不同的毕业文凭。其中仅有获得最高级别的高中毕业文凭(Abitur)的学生有资格申请Uni,而进入Fachoberschule职业高中的学生则获得Fachhochschulreife文凭,有资格申请FH类高校。
但这并不意味着FH就比Uni低一等,这两类学校都在德国的公立高校体系内,主要的区别更在于专业设置的方向。德国的Uni类高校在欧洲一体化之前仅设置了Diplom(相当于国际上的Master学位)和博士两个学制,后来的学士学位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才引进的。因此早期的德国Uni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授的教学风格都偏科研方向,相当一部分进入Uni的学生也以科研为职业目标。过去十几年,因为学士学位的引进和德国高校的教席资源紧张,Uni的课程设置也逐渐增加了一些实践的模块,以提高Uni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例如某些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要求修够一定的实习学分才能毕业。
3. 宽进 – 容易录取。相较于英美名校精英的选拔标准,德国大部分公立大学的研究生申请条件为2.5分以上(巴伐利亚体系,相当于百分制75分),一些大学的冷门专业甚至只要有Abitur文凭就可以直接入学。也就是说,即便你本科就读非211/985的院校,你也有机会被德国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录取。当然类似柏林洪堡大学,慕尼黑工大之类的名校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
4. 严出 – 学位含金量高。虽然德国大学的录取难度比英美大学要低,不意味着毕业生的水平差。据统计,德国大学的本科毕业率仅不到50%,也就是说,只要你能顺利毕业,你已经超过了50%的同侪。相较于国内就业市场对英美留学生的质疑和偏见,德国文凭仍然受到国内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尊重。
5. 多一门语言是加分项。近几年中德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除了翻译行业,其他行业的一些中德企业也对会中文和德语的专业人才有很大需求。无论以后是在欧洲就业还是回国,德语都可作为日后职场就业的加分项。
6. 申根签证带来的旅游便利。除了学习之外,留学经历带来更多的是多元文化的体验。留学生拿的是德国的短期居留身份,意味着可以免签进入申根国家。我在德国上学的4年时间里,游历了法国、西班牙、荷兰、挪威和东欧等,一路上了解各国的历史和文化,思考自我和生命的个体体验,这段经历不但提升了我的眼界,更开阔了心胸。
7. 相对宽松的移民政策。英美国家正在收紧对留学生的签证政策,而德国对于高校毕业生的签证和居留政策则相对宽松。德国移民法规定,对于在德国境内高校取得大学学位的非欧盟毕业生,给与18个月的找工作签证。在18个月之内只要你能找到工作并顺利获得工作签证,就可在累计缴纳养老保险2年后获得永久居留(对未持有德国大学文凭的非欧盟居民这一规定是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