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学生而言,上不上夏校一直是个纠结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留学成潮的背景下,上夏校似乎成了申请的必经套路,它的特殊性和吸引力也渐渐贬值——在招生官眼中,很多中国人趋之若鹜的项目不再像过去那样有份量。

除了含金量,上不上夏校也关乎机会成本的问题。有学生觉得夏校很圈钱和时间,上了也不一定能对学业和申请有帮助,倒不如把精力放在更有价值更能吸睛的活动或竞赛上;但也有学生认为夏校现在就像标化成绩和平时gpa,已经成了一种申请标准,若是你没有夏校经历,你似乎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不过也有学生看到了夏校的价值:有人觉得夏校能帮你确认专业是不是你真爱——即便你发现你不喜欢这个专业,它也是一种试错的过程;有人想要从夏校那儿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顺便拿教授推荐信;还有人从女神校那儿感受一下美国未来四年的学习和文化氛围。

为了让大家对美国夏校热门项目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为了帮大家避免砸数万元上夏校却一无所获的后果,小编邀请了9位留学生来谈谈他们对夏校的理解。

如果你还未决定是否要去夏校,那么接下来学生提到的夏校项目值得你参考;如果你已经感受过夏校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碰撞,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你的经历和看法。

Sophia Chen

就读:哥伦比亚大学,专业未定

夏校:圣母大学暑期学者项目

这略带理想主义的想法为我学习文学、社会学、乃至大学生活的目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有意义的美国夏校,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塑造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未完全确定自己想要申请的专业时,参加相关夏校是最好的检验方式。

我在高二的时候喜欢上了英语文学,却迟迟未将其作为申请时的专业。一是担心自己对于文学的喜爱只是三分热度;二是害怕自己作为英语非母语使用者,无法适应美国文学课堂。为此,我申请了圣母大学的暑期文学课程。而在夏校度过的两周时间也让我对于美国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明确了学习文学的意义与乐趣所在,也让我在文书写作时有更多的素材可挖掘。

圣母的文学夏校班级小而精,不到15个人,而这15人中,我是唯一的外国人。与我在学校里的文学课不同,圣母的教授更加注重探讨文学作品背后的宏大主题,仅将文学分析作为论文作业。每天有两节文学课,各3小时。上午的主题是社会公正 (social justice),下午的主题是科技与伦理。课后有50~100页左右的阅读作业。

其实从数字而言,并不算多。但由于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的缺失,近乎每一页,我都要反复阅读1~2遍,这占据了我下课后的大部分时间。而教授也完全没有因为我的国籍身份而减轻作业量。我常常要凌晨3点起床匆忙开始随笔或者论文的写作。甚至在夏校开始的前五天,我天天盼望着它结束。

虽然现在回想起来是一段比较辛苦的日子,但对我的改变却是其他夏校经历无法比拟的。在课上,我们主要详读了Between the World and Me一书。这本书是一位非裔美国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讲述了少数族裔在社区中曲折艰难的成长经历。实际上我的人生与这位作家的人生轨迹相差甚远,可是这本书却令我为之动容,令我愤怒,令我感同身受,也令我疑惑。它让我更清晰地了解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也让我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推动着我去关注并思考平等、机会、教育、种族等相关问题。

这部文学作品深深触动了我和文学课上的其他同学,大家经常会因为书中的几句话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难以解决的问题陷入思考。由于我与同学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我曾担心会因为英文的限制无法参与到讨论中,后来却惊喜地发现自身不同的文化背景为班级的讨论带来了不同的视角。

如果说理科、商科更多在科技和实践领域改变世界,那么文学很大程度上是在改变人的思想、审视人性本身,乃至于为社会公正而发出震耳发聩的声音。这便是我在圣母文学夏校所体悟到的。这略带理想主义的想法,却为我学习文学、社会学、乃至大学生活的目标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如果能够参与到一个有意义的美国夏校,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塑造的影响是巨大的。

David Peng

就读:戴维森学院,专业未定

夏校:耶鲁大学全球青年学者项目

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各个阶层:从Eton College的英国富二代,到埃塞俄比亚的K-pop小迷妹,再到创立环保组织的二代美籍华裔。

关于Yale Young Global Scholars 这个项目, 我想说以下几点:

参加夏校可以让大家对美国的大学课堂有了一定的了解。 虽然夏校的时间不长,但是每天倾浸其中,亲身感受美国的文化,可以让大家在一年后进入大学时,更快的融入新的环境和有效的避免cultural shock。

同时,因为YYGS这个项目的中国同学不多(5%左右),我的套房宿舍里只有我一个人是中国人,逼着我用英语和他们聊天去了解他们的梗,所以是个对交流能力是一个很不错的提高的机会。

开阔眼界。一个是学术上的,另外一个是课堂以外的。我们的项目是Biological& Biomedical Science,每天的课堂都是Yale的大牌教授给我们讲课,他们的授课非常生动,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带来许多学科前沿的东西,所讲述的内容是在课本上几乎找不到的。而且每次讲课之后,我们都会同讨论组长进行讨论,每次讨论都是一次思想上的碰撞。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我经常会被周围的人的想法甚至脑洞给震惊到。

其次,我们还有机会去参观世界顶尖的生物实验室和一线科研人员进行交流。 YYGS 比较特殊,他不固定课程, 课程安排的尽量让你和所有人都在一起合作过project,或者上过课,这样让大家都有互相认识的机会。YYGS学生很多元化,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各个阶层,从Eton College的英国富二代,到埃塞俄比亚的K-pop小迷妹,再到创立环保组织的二代美籍华裔。每天晚上在suite里面交谈,真的可以知道很多自己闻所未闻的东西,例如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的诗歌还有NGO在贫困地区在修公共厕所时的艰辛环境和荒谬的现实。

学术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提升。 YYGS需要做很多项目,小到如课堂上当场完成的项目,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进行头脑风暴然后快速的总结和呈现,大到capstone project,需要看大量的文章和批判性的思考,让人脱胎换骨。 同时,因为是以小队的形式进行的,所以还需要调节好队内的关系,要考验到团队协作的能力。

总结一下,我觉得夏校是一个很有必要的活动。一个是这种沉浸式的美国大学体验可以让在读高中生一些对未来大学生活有一些了解。另一个是眼界的开阔和世界观的改变还有对与自己能力的提升。 同时,在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会留下深刻的友情,直到现在我们还会在group chat上面视频还经常约聚会。

Chen Chen

就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夏校:密歇根安娜堡分校数学科学学者

吃遍了镇上的每一家餐馆,看过艺术展上千奇百怪的展品,踩着晨露去喂过松鼠,与考古博物馆里的木乃伊对视过,为化学实验楼里的学术海报比赛驻足过……

全副武装埋头在实验室苦干8小时之后,跟着学长学姐去探索镇上新开的冰淇淋店;周六晚上去天文台看星星,然后为下周一的presentation熬夜看论文;一边在草地上喂松鼠抓萤火虫,一边和生物教授探讨萤火虫发光的机制...

在夏校度过的一个月可能是申请过程中做过最棒的决定。

从学术的角度,通过夏校生物和化学两门课的学习,我更加明确了生物的申请方向,明白了化学不是最好的选择,并且学着接受新的学习方式。

从功利的角度,我结识了很棒的教授,拿到了推荐信,更加了解这所UMich的学术资源(以及镇上所有好吃的餐馆(*^▽^*)),可以充满热情地交出有力的申请。

但夏校不仅仅止步于此。

吃遍了镇上的每一家餐馆,看过艺术展上千奇百怪的展品,踩着晨露去喂过松鼠,与考古博物馆里的木乃伊对视过,为化学实验楼里的学术海报比赛驻足过……

夏校的一个月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亦或是简历上的一笔经历,更多的是浸入式地体验这个学校、这个城镇的生活,融入到当地的生活脉动中去,短暂地成为这里的一份子,去全心全意地拥抱一种新的生活。

通过夏校,我得以窥见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将会如何过,如何玩如何学如何social,并且获得一种归属感:我曾经是这里的一份子,我愿意继续成为这里的一份子。

Nicole Yang

就读:曼荷莲学院,专业未定

夏校:卡尔顿学院科学项目

在一个陌生集体环境中,最舒服的状态就是不委曲求全去交朋友。如果两个人能谈得来,那就成为朋友;两个人谈不来,那就当见面say hi的伙伴。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在中国长大的国际部学生,我只有在高二的时候去过一次夏校,时间也正好跟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差不多,去年的7月中旬至八月初期间。

对很多中国学生来说,大多数夏校的课程都没有非常intense,所以大家也都是抱着“文化交流”的心态,花几万块钱去提前体验美国文化以及拿到一封不错的推荐信用作申请大学。羞愧地来说,我也是。

可是文化交流这个事情,是双方的。中美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在微信推文上比比皆是,各个留学生的学长学姐也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放在实际中,体验到这种文化差异的人的心境各不相同。

拿我一个当时的同学J来说,她从第一天到宿舍时就对美国文化表现的非常热情,她坐在公共的沙发上,看到每一个刚来的新同学就热情打招呼。我是一个比较腼腆害羞的人,相比较她我表现的非常逊色。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我们都尝试着跟我们的美国籍室友相处,相处下来的体验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相同的就是我们跟她们的共同话题很少,这一点是因为语言,而文化差异又让我们之间的相处变得困难,每天晚上的楼道开会我们都完全get不到那群美国人的点,只能尴尬地坐在一旁的角落互相说说话。J同学则会跟我讲,某同学看不起中国人,我们为什么融入不了,真的很难找到共同话题之类的话,并且她感到非常沮丧。

之于我来说,我倒没有太担心这样的问题。之前有的转学经历让我看清,在一个陌生集体环境中,最舒服的状态就是不委曲求全去交朋友。如果两个人能谈得来,那就成为朋友;两个人谈不来,那就当见面say hi的伙伴。

所以我从来没有去强求自己去跟我的室友交朋友,但我还是会跟她们聊心事,我也在第一晚就跟我的室友说明了我语言方面的障碍,她在跟我讲话的时候特意放慢了语速,她也跟我和另一个室友说了她非常想家。虽然白天我们只是say hi的朋友,晚上我们会一起交流心事,甚至还会讨论其他美国人有多愚蠢。

这些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我强求着跟她有任何的交流。我既享受跟中国人一起打狼人杀打UNO,也享受跟能聊得来的美国人多交流文化差异。在结束的时候我给我的西班牙室友写了明信片,跟同一个研究小组的女生交流了联系方式,并且跟她一直到现在还有联系。

文化差异是所有人都迈不过的一道坎儿,之前都是纸上谈兵,真正到了亲自去跟不同文化的人相处的时候,大家都免不了一阵惊慌失措,思考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在这件事情上,我的看法是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只是跟她们国籍不一样而已,所以我没必要高攀她们,委曲求全求着外国人跟我做朋友。

碰见能聊得来的外国人就交朋友,碰见聊不来的就不交。这事儿就像我们平时跟中国人相处一样,一个班里还会有很多小团体呢,谁说我一定要跟每一个外国人交朋友了呢。

平等地看待自己对其他人,做朋友时其他人才会尊重我们。

Danrong Wang

就读: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数学/PPE

夏校:明德学院语言项目

我的西语教授自带西语国家的人与生俱来开朗、热情、让人放松的气质。他们课间还特别喜欢放土嗨的西语歌。现在想想,我会迷上抖音,可能是那时候种下的根。

去年暑假七月六日的时候,我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

“如果上天有帝,他会看见鲸脊般的山脉,北大荒似的Midd,和埋没在作业中的小王。”

那时候我的西语夏校刚开始一个星期。

说山脉像鲸脊可能有点夸张,可是后两句可是千真万确。

没去之前,我对于这个久负盛名的语言夏校充满期待,幻想着乡村里的大学城应该就像一朵玫瑰开在大草原上,鲜艳、多彩,就像我未来两个月的生活。

呵呵,事实上是狗尾巴花开在一堆牛粪上。牛粪这个词不是用来贬低佛蒙特这个州,它只是一个客观形容词而已。

大学城里每天刮着东南西北风,将不知道养在哪里的牛的屎味兢兢业业地招呼到学生脸上。

托这个风的福,我光速学会了第一句西语的脏话:“mierda de vaca”(牛屎)。

除此之外,整个大学城像世外桃源一般,风景优美、绿化繁多、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到什么地步呢,给大家举个例子。村里没有一家星巴克。

听到这个你可能会觉得:也没什么嘛,星巴克又不好喝,当地的小咖啡馆才好呢。

好吧,第二个例子。

离村里最近的一家Target在67英里外的纽约州。

......

整个小镇散发着一股连锁企业去死、坚决扶持当地独立产业的嬉皮气质,适合洗涤我这种被大城市、大企业污染的人的内心。

对Middlebury夏校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所有人一落地都要签一个保证自己在这里的两个月内只说西语、只看西语剧、只听西语歌,包括给家人打电话都要用西语的严重违背了1st Amendment的丧权辱国条约。

记得我当时和朋友(偷偷)吐槽得最多的一句就是:“过得比军训还惨。”

在这种军事化管理下,我和我的同学们就像一个战壕里的战友般迅速萌生了革命友谊。

只可惜从长官(老师)到士兵(学生)都像拿错了剧本,拍得不是可歌可泣的《兄弟连》,而是《炊事班的故事》。

我的主要教授一位来自墨西哥、一位来自西班牙。他们不像一般大学教授那么一本正经,自带西语国家的人与生俱来开朗、热情、让人放松的气质。他们课间还特别喜欢放土嗨的西语歌,现在想想,我会迷上抖音,可能是那时候种下的根。

当然,有时候也会有以下情况发生:

语法教授:“大家跟我一起学发音:PU-PU-PU-TA-TA-TA, PUTA”(一句脏话,不做翻译)。

我的同学更有意思。语言夏校招生面广,学生群体只有少部分是学生,很多是已经工作的成年人。我碰到的有在美国海军工作来进修的(真正的)军官,在哥伦比亚拍电影的导演,有教传媒的他校教授,还有一群头发花白的老爷爷老奶奶在低段班活到老学到老。有这么一群人在、课堂真的很难严肃起来。

夏校的课业不比平时大学轻松,选课运气不好的人如我,每个星期都要写1-2篇essay。可是这里所有的人都贯彻着work hard play hard的精神。每天上午上完课,下午就去salsa课、zumba课,吃完晚饭去看电影,看完电影换个衣服又去party,继续跟着社会摇土嗨。

不得不说,除了语言能力以外,我的熬夜能力也好了非常多。

我就像一个言情剧的标准渣男一样,在夏校的时候怨声载道,离开以后才意识它的好。

在那里的两个月对于已经离开的我而言就好像一场贫瘠土地上的遥远异梦。

Zumba, salsa, pelicular, fiesta…语言和文化让草原上平白升起空中楼阁。我们通过假装创造出了一个属于我们的国家。

Ray Zhang

就读:华盛顿大学,商科

夏校:华盛顿大学项目

...这就营造了一种真正在美国读大学的感觉。我认为在这次夏校经历里面获得的写作经历,和很多大学学生一起上课,让我对这所大学的vibe有所了解。

作为一个完完全全从国内普高体系出来的学生,想说说在美国这次夏校经历的优势和在我所疏漏的一些点上。

首先,如果你像我一样是普高背景出身,无论你去的是哪个夏校,对语言能力的提升和对美国课堂的了解一定是一个稳定的收益。在美国这个语言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生活、学习一段时间会让你对你一年(或者两年)之后即将面对的美国大学环境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这种体验是在国内或者参加在国内的项目里面很难得到的。

而且就我的项目而言,我在的组人很少,中国人也很少,我的套房宿舍里面甚至一个中国人都没有。这就营造了一种真正在美国读大学的感觉。然后,我认为在这次夏校经历里面获得的写作经历,和很多大学学生一起上课(我的心理课里面有三分之二的都是在校学生补修学分),让我对这所大学的vibe有所了解。当然,最绕不开的是教授的推荐信。如果能拿到一封情真意切的推荐信,肯定会对申请有很大的帮助。

再说说需要注意的问题吧。首先就是无论参加的是什么项目,一定仔细的阅读一下课程大纲和相应指示。这样你才对你在做什么有个大致的印象,不至于漏了什么东西或者领个警告回家(笔者就差点因为回宿舍太晚领到)。

其次就是内向的,或者在国内读书读习惯了的,一定得积极参与讨论环节和office hours。从我的经历出发,一声不发埋头苦干得到好成绩至少不是夏校的最优解。夏校的教授和同学都很友好,也很愿意解答你的问题。

最后,如果你的夏校和我一样人数很少,可能会建立起很坚固的友情。比如我们snapchat小组会随时更新一下大家的情况。对于我们这种很注重学生感情增进的学校,你可能会提前认识很多同学哦!

Eric Wu

专业:加州伯克利分校,应用数学

夏校:杜克大学学分制项目

都说大部分夏校很水,从投入的时间量和最后的成绩回报上看也的确如此。但夏校能让人了解自己在大学里面想要什么生活,和属于自己的舒服的节奏。

我去的是Duke学分制夏校,为期一个月。我参加夏校的目的也很简单,第一是想要感受在美国生活和学习状态,第二就是我有ED杜克的打算,所以甚至抛弃了Yale Young Global Scholars去了Duke (咳咳现在看来还是该去个含金量更高的夏校)。Duke夏校其实中国人偏多,所以举办的很多活动都是中国学生特别投入。

杜克给我的印象就是校园特别好特别大图书馆特别舒服。图书馆里面很安静,无论是大的公共空间还是小的隔间,也算是提前感受到了大学学习的氛围。当然比较开心的还是日常和朋友约饭,做饭,玩狼人杀什么的。

在Duke夏校身边有很多来自不同地域的中国人,所以也算是遇到了很多比较有意思的人,一个月的时间内都很熟悉。学业上的话因为大家的课程好像都不算很难,所以感觉大家学起来都挺轻松的,在这方面可能并没有很体会到大学的一种压力。

美国文化的话,我自己的物理课同桌是个美国小哥,不过我感觉他比较学术,对物理知识非常了解,没有特别的社交活跃。让我印象还非常深刻的是Duke的健身房,绝对是见过最好的。一天的任何时候进去都有人在打球,器械室里面的人也不少。

食物的话,其实都是蛮好吃的。但是我个人觉得亚洲人普遍都会不太适应,因为实在太过于甜和油,吃了一段时间之后会觉得很腻。

综合来说,Duke夏校对于我而言基本是一次体验大学生活的经历,更加侧重于认识新鲜的人和事物并找到自己的社交群体,都说大部分夏校很水,从投入的时间量和最后的成绩回报上看也的确如此。但是夏校还是很能让人了解自己在大学里面可能想要怎么样的一种生活,和属于自己的舒服的节奏。

Katherine Fu

就读:墨尔本大学,传媒/日语

夏校:杜克大学TIP项目

...其实当时自己心里也是很复杂的,对想做律师这个想法是有点动摇了的,所以亲身体验一下case的判决其实可以更加明白律师究竟是怎样一个角色。

我是高一的暑假去美国杜克大学参加了一个叫TIP的夏校,当时自己对法律很感兴趣所以选择了美国宪法的课程。因为美国宪法覆盖的面非常广,会涉及到种族宗教问题,所以可能对美国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会比较好。对于非美国背景的学生来说听课时可能会跟不上大家的思路。

当时我去夏校的时候对美国的历史也好社会背景也好几乎是一无所知的,虽然上课的时候基本都在听,很少会发言,但是像讲到种族歧视枪支管理这些问题还是多多少少能参与进去的。所以这方面其实也不用太担心,加上当时的老师特别友好,知道我们对这方面不太了解以后给我们发了一些资料,只要好好读一下资料其实很大程度上对理解会有帮助。

课程本身的难度不是太大,当时参加课程的人(包括自己)基本都是对法律零基础的,加上美国宪法本身就比较偏重于社会问题等等,比起法律本身可能更多会把着手点放在道德伦理这一块。所以如果是对法律这块有兴趣但是自己又没有相关法律知识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类似的项目。

课程中还有一天是带我们到当地的法院去听实际存在的case,这对对法律有兴趣的同学应该也是很好的经验。当时那个被告人犯的罪行很重,可是最后被告人站起来对听众席的被害人家属和自己的家属说了很多,说哭了当时在座的很多人,觉得被告人也真的有在反省自己但是不能仅仅因为这点就宽容罪犯,作为辩护律师还不得不为他进行开脱,作为律师这样做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等等等等,其实当时自己心里也是很复杂的,对想做律师这个想法是有点动摇了的,所以亲身体验一下case的判决其实可以更加明白律师究竟是怎样一个角色。

然后可能是因为课程内容的原因当时中国人比少,加上自己一共四个人的样子,所以还是比较能体会到国外的学习氛围的。自己去参加这个项目时候有两件特别印象深刻的事。其中一件是上课中有个美国女孩子在课堂发言中说了一些关于别国的坏话,虽然很快就被大家制止了,但是作为中国人当时还是很受到冲击的。因为一直在国内所以很少有这方面的经历,去夏校给我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当你出国以后其实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言论,会碰到各种抱着不同思想的人,虽然有时候这种言论和思想对自己来说并非都是正面的,但是既然身在国外就不得不去面对这个客观事实并接受周围的环境。

另外一件是平常一直特别不正经的来找我玩的黑人小哥突然有一天很认真的问我what do you think of black.然后当时自己太震惊了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其他同学过来解围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心里觉得很难受的。所以觉得这也是读夏校的一个好处吧,平常在国内自己并不会太深入的去考虑黑人白人的种族歧视问题,感觉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出了国接触到不同种族背景的人,有时候真的会让你碰到很多值得深思的事情。

课程最后有一个模拟法庭。因为当时中国人很少,队里都是外国人,所以是一个特别好的练习英语的机会。会给你一个非常具体的case然后告诉你,你是正方还是反方,和美辩英辩的形式有点像,但是会加入更多法律因素。

总结一下TIP这个夏校,个人印象非常好,本来高二暑假还打算去的但是后来因为个人原因没申请。虽然不清楚这个项目现在还在不在办,如果有的话是强烈推荐大家可以申请试试看的,如果项目已经没有了的话暑假去读一个夏校这件事本身也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像我一样当时没有出国读过书但是大学又想出国留学的同学来说,夏校是一个提前体验国外留学生活的很好的机会。希望有时间有机会的话大家都能去感受一下。

Cherriana Wang

就读:贝尔蒙特大学,流行作曲+音乐商业

夏校:杜克大学TIP项目

也不能说这次夏校中我没有任何收获,起码我知道了这一类专业不是我的灵魂伴侣,如果想真正融入美国校园生活的话也不可以这样生活。

大家好,我就读音乐商业专业全美排名第一的贝尔蒙特大学的音乐商业和流行音乐作曲专业。三年前的高一暑假第一次接触体验了美国大学的生活。

这是一个为期三周的夏校,授课教授均来自埃默里大学,学生有来自美国、中国、法国、德国等地,不过百分之九十来自美国和中国。当我再选择的时候,预计自己在今后会选择国际关系专业,在加上之前在北卡罗来纳数理化高中进行过交流,该高中和杜克大学所在同一个城市-杜伦,所以选择了这个夏校。

夏校的时间安排是早上九点开课到下午三点,晚上都会安排一下唱k、扎染、蹦迪等活动。说实话我认为我可以选择一个更好,或者说更适合我的夏校。首先,领导力这个是啥真的不好教也不好学,内容比较空洞,是那种如果教授想水就可以水过去的主题。导致每个早上上正课之前大家都要被要求低头冥想一个小时...

正课主要是由教授介绍一些领导力的概念和名人名言,然后就是做分组任务、进行任务回报。也许是当时对自己未来专业选择的不明确,或者是因为这次夏校让我有了选择另外专业的想法,领导力夏校对我来说的确挺没有收获的,至少到现在为止我几乎想不起任何我在这三个星期学到的知识...

再一点就是这次夏校中中国人人数几乎达到了一半,在这种环境下人的惰性就会油然而生。原本希望好啊好体验一会儿在美国上大学与美国人一同相处的我,两天之后还是成了每天大部分时间说中文、周围都是中国朋友的人。这样虽然肯定很舒服,但是没有体验到美国文化是真的。

话说回来,也不能说这次夏校中我没有任何收获,起码我知道了这一类专业不是我的灵魂伴侣、如果想真正融入美国校园生活的话也不可以这样生活。

于是乎,现在的我不在乎他们都以为我是艺术生的看法和浓重的思想之情,来到了美国南方的乡村音乐小镇学习音乐商业和流行音乐作曲,成为了我们大学里唯一的中国大一生, 也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个在乡村音乐之乡追逐乡村音乐的中国人。作为学校里唯一的一个常见亚洲面孔、学习着全校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在学习的专业,是辛苦但也是令我快乐的,因为这才是我真正想在将来进入的行业领域。

Happy people don’t fail. We just learn.

从上文的故事中,小编发现,不是所有学生的夏校经历都是美好顺利的,也有很多文化上的、人生道路选择上的迷惘和困惑。但无一例外的是,那些一开始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学生,往往能从夏校的经历中收获更多。

所以夏校不应该被当作是解决人生或申请问题的万灵药百忧解,而是应该是对大洋彼岸的校园氛围、学业知识、交友文化等新事物持一种平常心的态度。那读了这么多独特的夏校体验,如何让自己的暑期交换过的更充实、更有意义呢?

小编总结了以下几点:

1.首先,你需要对自己想从夏校获得什么,有个大致的预判。这个可以是抽象的、宏观的东西,比如:体验学习氛围、适应文化冲击、了解专业课程...也可以是具体的接地气的,比如:要一封教授的推荐信、认识国际友人、拿到项目优异的gpa...

2.其次,你需要了解自己擅长和不足的地方,夏校的项目起到的是互补或者助攻的关系——它能增强你的比较优势、或者弥补你的弱势:如果你对某一领域非常感兴趣,就去选择提供相关专业的夏校;如果你想通过夏校锻炼你的语言/适应能力,就去选择中国人少的项目...

3.第三,你需要对你申请的夏校有个大致的了解:项目到底水不水?你是否能承受项目的学业强度?你对自己需求的预判,夏校是否能给你?你可以咨询申请过该项目的学长学姐,问问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你也可以选择三士渡,拥有类似经历的alumni和导师也能提供给你相应的资讯和信息。

不论你未来是否有打算去大洋彼岸的夏校交流,小编都希望这些经历能帮你少走弯路、看清套路。

体验美国名校的暑期项目不单单是为了申请一个众人皆知的名牌大学,而是帮助你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与女神校、理想的专业是否匹配,为你未来四年的幸福校园生活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