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是否水这个话题又和咨询老师聊了整个下午,并且在哥大官网上查阅了有关声誉的讨论,其中整理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推文中,你将看到:


  • 哥大到底“水”在哪?

  • 哥大为什么要开“水”项目?

  • “常春藤保底校”,真的好申请吗?



01

哥大到底“水”在哪?


在谈这个话题前,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范围,我们说哥大水,说的是它的本科?研究生?还是博士?


如果就用一个水概括了哥大所有学院,那么Columbia College、Columbia Med、Columbia Law、Columbia Biz、Columbia PhD会齐声问你:你礼貌吗?




因为当你了解到这些学院对的入学要求,申请难度,校友资源以及学术实力,你会发现水的不是学校,而是自己。



△CBS MBA去年录取数据


于是剩下的就剩哥大的研究生院,由于大部分国人到哥大就读的都是硕士项目,所以大家说的哥大水,指的是它研究生院水


但这么一说,CBS、Law等其他研究生院又得开始问候你了,目标一致的把手指向了一个研究生院——SPS(School of Professional Studies)




专业教育学院,相信从中文翻译上大家就感受到了它水的气质,那为什么都说它水呢?菌菌给大家看两组数据。


01 

庞大的录取人数


在创立的初衷,SPS是面向在职人士进一步进修职业技能的学院,后来发现了中国留学生这块蓝海市场后,SPS便开始了它的“商业操作”——大规模招生且不提供任何奖学金。


所以和其他研究生比起来,SPS以近4000的招生规模一骑绝尘。




02 

低门槛 高录取


面对如此庞大的招生规模,那么在项目门槛上必须降低,否则就会重走UCL教育学老路——根本招不到人。


所以SPS一众专业录取门槛都不是特别高,以著名的“水”项目——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来说,20年前的要求是绩点3.0+,TOFEL100+,可以不提交GRE/GMAT成绩就可申请。



△20年前ERM项目申请要求


既然满足了门槛低,招生多这两点条件,那么录取率高自然水到渠成,纵观SPS近几年的平均录取数据,录取率高达67%,要知道同校商学院平均录取率只有5%-10%



△MSM 20年录取数据,录取率只有7%(全球)


但仅从“招生多,门槛低,录取高”就给SPS贴上“水”的标签有失偏颇,这些只能算项目特色而已,事实上,真正让国内学生觉得水的原因是课程设置和就业情况。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继续以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来举例,核心课程中大多都是介绍与基础类的课程,比如像Introduction to Finance这种课程,对比起专业化要求较高的specialized master项目来说,这就是大一时的入门级课程。




自然地,这样的课程设置相比起和求职直接相关的career center和CBS等项目相比,机遇和资源是弱一些,SPS的同学从写简历到找工作,基本只有靠自己的networking。


写到这里,那我们可以做个小总结了:哥大的“水”主要指它的硕士项目,而导致硕士项目“水”原因多半来自SPS学院(其实哥大的工程学院也诟病“水”,原因也和SPS如出一辙)项目的课程设置与就业情况是“水”的根本源头。




02

哥大为什么要开设“水”项目?


因为缺钱。


要说明白这事,得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1968年,哥大发生一场学生抗议运动(在这里菌菌不多赘述,感兴趣同学可以Google了解),直接导致了哥大的财政情况一蹶不振,校长之后坦言:“Columbia was really, really hurt by what happened in that period of time.”



△抗议的学生群体


到80年代,哥大几乎没有了任何的校友捐款,这无疑更让学校雪上加霜,也让哥大一落千丈成为“Nominal Ivy”——常春藤保底校。



△哥大的校友捐赠情况,可见非常低


等到现任校长Bollinger上任后,他誓言要重铸哥大的荣光,重回常春藤的前茅。于是便开始在Manhattanvile大兴土木,力争发展。


事实上他也做到了:本科第二、法学院、医学院第四、商学院第七,在各项以学术与科研能力为指标的排名上都名列前茅。


当然,要和“哈麻普斯耶”这一类学校竞争难度可想而知,Bollinger不仅扩建了校园的规模开设更多学院,在faculty diversity program投了8000万美元广纳天下贤士,然而背后,透支的都是哥大本就不富裕的财政资源。


眼看未来发展一片光明,但目前窘境却手足无措。首当其冲的便是文理学院,在本世纪初财政一度到了无法自给自足的情况,怎么办?只有不断的开新项目,再扩招,再开新项目来实现财政的盈余。


于是SPS学院硕士项目就诞生了,要知道SPS只有50%的全日制硕士学位,而哥大50%的硕士学位都由SPS学院颁发,侧面也能反应出SPS招生规模庞大和财政的匮乏,由此也就回应了我们上文中说的现象:招生多、门槛低、录取高,哥大名校的后门越开越大。




那么,哥大不知道这些水项目对学校声誉的负面影响吗?当然知道。


在17年和19年,关于SPS对学校声誉影响,各个学院都展开了一番battle,但最后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总结来说就是:


公关部:我们很担心SPS颁发那么多硕士学位影响我们的声誉……


SPS:那其他学院有我们那么能赚?


学校: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



△17年哥大关于SPS对学校声誉的讨论



△19年又讨论了一波


这样的“纠结”也在情理之中:一方面,SPS继续扩招将持续影响学校声誉,“水”的头衔必然和哥大牢牢捆绑;


而另一方面,目前SPS收入已经成为文理学院主要财政来源,充足的财政资源能投入到本科与PhD的项目建设中(比如SPS财政完全能满足PhD的奖学金发放,由此能吸引到更多人才),放弃这部分财政无疑在自断发展……


用一句俗话来形容哥大目前情况,“抱起砖头,我无法拥抱你(对SPS研究生);放下砖头,我没法养活你(对本科和博士生)





03

“常春藤保底校”
真的好申请吗?


了解完哥大真正“水”的原因后,很容易给大家一种申请的错觉。


面对这招生多、门槛低、录取高的SPS学院,拿offer似乎就差递交个申请了。


菌菌告诉你:想多了,再怎么着,这也是哥大。


还是以我们的老朋友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来举例,在一开始我们说了,在20年前,申请的要求是是绩点3.0+,TOFEL100+,可以不提交GRE/GMAT成绩就可申请。


然而昨天的ERM你爱理不理,今天的ERM你高攀不起,在回头看ERM的申请条件,你发现它偷偷的改了一些要求,比如GRE/GMAT。


以前:

“我们不要求GRE/GMAT成绩,当然如果你考了觉得成绩还不错,你可以提交。”



现在:

“虽然项目没要求提交,但GRE/GMAT是你学术能力的有效指标,强烈地建议你提交分数来支持与加强你的申请。”



就这两句话的措辞,你品,你细品。


在绩点上,3.0的要求现在早已不能“稳拿”SPS的offer了,随着哥大SPS越来越被国内大众熟知,SPS项目申请要求也水涨船高,以ERM去年录取情况来看,申请人绩点区间依然有3.0-3.3,但3.5绩点申请人为大多数。

也就不用说“卷翻天”的CBS了,2020 MSFE录取,递交606份材料,最终录取50人,录取率只有8%(全球)



△去年哥大MSFE录取情况


当然如果说CBS是哥大硕士天花板,SPS是低门槛,那我们就来看看也被诟病水的工学院,以热门CS举例,在一亩三分地去年统计中,278人递交申请,GPA中位值在3.83,GRE中位值327,TOEFL中位值104+。



△一亩三分地对去年CS申请的数据统计


从这三个专业申请背景你大概也能体会到哥大申请的难度,就绩点要求可能就能送走一大群人,所以别被一些《双非逆袭哥大》《3.0也能进常春藤》等等案例所吸引,也别误以为“学历哥大的时代”代表哥大好申。


没有过硬的实力,不做全面的准备,哥大,永远是你大哥。





写在最后


在最后,我们还是回到“水校”这个最初的话题上,菌菌想到当我们在定义“水”时,往往都会带着歧视的眼镜,走进鄙视链的怪圈,比如录取人数少、入学难度大、申请人背景好,这就是含金量高的major,反之就是水。


如果以此作为评判标准,那么不仅是哥大硕士水,哈麻普斯耶,芝大宾大杜克CMU等一系列硕士都水,因为和这些顶级名校自己的本科、PhD、JD、MD、MBA项目比起来,MA/MS完全就是cash cow而已。




所以,所谓的含金量高也好,水项目也罢,都是世俗标准的定义,它可以定义项目的优劣,但无法左右我们的人生。

“卷”进CBS,不一定是人生赢家,“水”进SPS,也不是“名校后门生”,对于学校、专业的选择来说,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热爱、想过的生活以及未来的憧憬与规划,想清楚这些问题,比纠结在“含金量”、“水不水”中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