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父母会在很小的时候为他们立下目标,将来一定要上北大、清华、哈佛、耶鲁这样的世界顶尖名校。


而近年来,“学历无用论”这样的观点开始受到家长们的关注,甚至有部分家长表示认同。


为何会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因为在这些人看来,诸如马云、马化腾、董明珠等人都没进过顶尖大学,却依旧拥有自己的事业帝国,更别提现如今演艺圈的一众人生赢家了。


于是这些人断定学历和往后的人生“成功”是没有必然关联,名牌大学不再是非读不可的!但如果读名牌大学,仅是为以后的事业做铺垫,这样会不会显得太功利?


下文作者曾在耶鲁求学,他想抛开能否为事业增添砝码这件事不谈,与大家聊聊到底读名牌大学有哪些看不见的好处。




01

好大学教你怎么学知识长技能


名牌大学和普通大学所学知识的内容与难度并不存在天壤之别,经济专业的学生都要从微观经济的供需关系曲线学起,英美文学专业的同学也都要读莎士比亚。


我认为,优秀大学和普通学校在学习上的关键性差异,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怎么学”,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有时真的很不一样。


同一个知识点,普通学校的学生可能只掌握了皮毛,背一背概念,练几道习题,浅尝辄止。名牌大学的学生却可能通过教授讲解、小班讨论、课外研究、文献阅读、论文撰写等多种方法,很深刻立体地消化一个知识点


举个例子。在一些学校写论文,有时不得不说就是个“东拼西凑”的过程。稍微查点资料,这里抄一些、那里再补一段话,改改措辞变成自己的“论点”,看上去八九不离十,只要教授别刁难就能过关。


在耶鲁,每篇论文都可以写得艰苦卓绝。为了理出一篇论文的arguments,我经常要干掉几本书、跑上几次图书馆、查过几回期刊数据库,有时还需要和面对面教授交流观点。


写的过程更是丝毫不能马虎,文章逻辑、遣词造句等方面都需要“庄严”对待,引用别人的观点和数据时,必须仔细做好注释、写全“参考文献”,否则就算抄袭,可能被追责。有些大四学生甚至会用一整学期来“憋”一篇毕业论文。


经历这么多的“折磨”与历练,有必要吗?


学习之后的成就感和长进,就好像品过好茶后的无限回甘。知识学得很扎实这点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收获,还是通过深度学习所提高的各种能力,加强了一个人的自学力。而好的自学力不但在读书时有帮助,在未来几十年职场的摸爬滚打里,也会使一个人获益无穷。




02

好大学,好在“好教授,好学生,好校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妇孺皆知。还有一条更通俗的理论,一个人的水平,大约是与他交往最多的五个人水平的平均值。对大学生而言,这五个人几乎就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教授,父母都不一定算得上。


20岁出头的年轻人,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性格也仍有可塑性。在蜕变成大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若想当一个优秀的人,就最好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


好大学,关键的一“好”在于 “人”好。没有一所好大学不是人文荟萃、牛人辈出的。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里呆四年,你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才,你将被他们的正能量气场笼罩,不知不觉汲取到他们的优点、逐渐变成更好的自己。


耶鲁四年,让我倍感荣幸的一大收获,就是与一群“超级厉害”的人成为师徒、同窗和校友。


每个耶鲁学生的“厉害”都体现在不同方面。


有才华方面的“厉害”:满分学霸,音乐诗人,发明天才。


有阅历方面的“厉害”:十年级的暑假一路卖艺游遍南美写出一本畅销游记;18岁和22岁代表美国连续参加两届奥运会击剑比赛并获奖牌;幼时幸免于卢旺达屠杀,与家人十年后在美国重聚,长大后代表非洲难民在联合国演讲。


当然,还有家庭出身方面的“厉害”: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唯一的外孙,印度首富唯一的千金,全球著名金融大鳄的小儿子……


耶鲁的教授们,是一群实力引领学术界,影响力延至政商、文艺等各个领域的牛人。除了上课时能近距离接触传说中的各位“人物”,我还有幸和教授们在生活中切磋交流。


因为四年的同学情谊美好而难忘,大家在毕业以后仍旧保持着密切联系,以耶鲁校友身份为傲。


总之,若想在青春最好的几年里,结识一群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和这群人成为朋友/事业伙伴/爱人,让他们给你带去源源不断的积极影响和改变,你就应该努把力,考上一所好学校。




03

更好的平台,离“成功”更近


如果使人受益一生的学习能力塑造和出类拔萃的师生这两点“好”还不能说服你下决心为名牌大学的入场券拼一把,那么我们再聊一点实际的“好”。


好大学带给学生的机会和资源往往是顶尖的。而抓住一个好机遇,你的起点就可能比别人高一截,毕业后直接进入人生发展的快车道。好大学,好平台,好机遇——这点其实挺不言而喻的,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个在耶鲁的小故事。


大三上学期,我决定申请投资银行的暑期实习,实习生最多能拿到一笔相当于人民币8、9万元的薪水,表现优秀的还能提前获得全职录用。这么好的香饽饽,自然受到一众大三学生的争抢。


与我同届的一位高盛实习生来自美国南方一所普通大学,从大一便开始积累银行、证券公司的工作经验。平心而论,他能力出众,踏实肯干,绝对不输给任何一位常春藤大学的实习生。


可他费了比我多得多的努力,才换来实习机会。


没有一家投行到他的大学开宣讲会,他只得数次请假飞到纽约,参加各大投行在华尔街总部的“集体宣讲会”(面向所有院校学生开放)。


几乎没有一位大学校友在投行工作,为了取经和“套瓷”,他只得千方百计在宣讲会上要到了大佬的联系方式,数次发邮件毛遂自荐,才争取到一两个珍贵的面试机会。




面试时,他甚至受到“不公正待遇”——当他问到无法进入下一轮选拔的原因时,某投行招聘经理竟非常不专业而旁敲侧击地说是因为他来自xx大学,而不是哈佛耶鲁等”target school”(“目标学校”,华尔街几大投行通常在target school招收绝大多数实习生)


老实说,写到这里,我真有点为普通大学的精英们抱不平,他们很努力,很优秀,也许比名校学生更出类拔萃。可因为学校在名气和资源上不够给力,所以没法给予他们一个高平台、一条快车道、一份加速度。


我们无法撼动这个现实,但我们可以绕过它,凭努力,考进一所好大学。同样优秀的两个人,那个拥有更好平台和资源的人,往往会有更大的胜算,不是吗?


回到文章的最初,上一所好大学,有什么好的呢?希望上面的三点,给出了一部分答案。


大多数人一辈子只会读一次本科,有的人会再读个硕士/博士。一生就这一次,那么为何不上个好学校呢?


况且,好大学还有很多其他“好”:更棒的伙食、更美的校园、更多的奖学金,上大学,真的不只是为了拿一纸学历,而更是为了在各方面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