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总是流传着许多“别人家孩子”的传说。

别人家孩子被“哈耶普斯麻”录取了,别人家孩子又拿国际大奖了……许多家长都是一边如饥似渴地倾听“别人家孩子”的经验,一边在内心暗暗琢磨:这个牛娃的成功,能复制到自家孩子身上吗?

棕榈君的答案是能,也不能。

图片

先说说为什么说不能?


因为太多家长在“生搬硬套”牛娃的具体经历。比如看到某哈佛录取人的社会活动背景丰富,就忙不迭地带孩子奔波于各类公益社团;看到斯坦福录取人的竞赛履历惊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让孩子参加多项竞赛……


殊不知,哈佛看中的不是活动数量,是孩子对于活动的坚持和影响力;斯坦福看中的不是参加了某个竞赛,而是这个竞赛你是否拿到了奖项!


那为什么又说能呢?


因为“阅尽”无数脆录全美Top 30名校的牛娃普娃后,我们发现除了学生本身都拥有的共同点外,站在大学的角度,它们有一套自己的筛选标准和录取偏好


简单粗暴的说,就是什么样的茶壶配什么样的盖,不同类型的美国大学喜欢不同类型的申请人。



MIT、斯坦福等理工名校:


完美的GPA + 高含金量竞赛和科研大奖 + 突出的创新能力


藤校、JHU、西北等Top 20名校:


GPA 3.93的标准线 + 深度研究专业领域的问题 (不一定大奖) + 深厚的人文教育素养


UC系统为代表的的公立大校:

维持较好的GPA + 社区服务 + 发展个人爱好


优秀的申请履历和背景都是积累出来的。美国大学不同审核侧重点的背后,其实已经指出了孩子高中3年的规划方向


知道真相的我们,

该如何进行高中的规划?


我们深信,规划做的好,当前阶段的普娃,未来有一天也能拿下梦校的录取Offer,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为此,为了及时纠正9-11年级准留学家庭的规划思维误区,解决大家近期咨询比较多的规划问题:


  • 听申请季的家长说8年级就开始准备了,他们都准备些什么啊?

  • 什么样的活动含金量高

  • 给孩子规划的时间节点是什么?

  • 不同阶段要安排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