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读大四,在一所别人眼里叫“藤校”的美国大学里。


前三年的大学生活总体比较顺心,本着美国人"work hard, play hard"的精神,我学习之外该吃就吃,该玩就玩,感受着质朴而又放荡不羁的美国生活。


这个学期,进入大四,我有点高兴不起来,因为需要面对毕业了。


虽然之前三年偶尔也会考虑毕业问题;但是总能以“还早呢,以后再说”敷衍去过。到了现在,就没有退路了。


而且,我现在常常会想:自己当年选择“藤校”,可能并不是一条捷径




我读的是语言专业。


当年选择语言专业,也是有原因的——


中学的时候,我说不上自己哪门学科特别有优势。艺术、传媒、计算机、医学、甚至航天航空,都是我曾考虑过的专业;围绕出国的活动也是五花八门都掺合过。


到了大学申请的时候,就把范围缩小在了数学+经济学了。早申的时候,申请了耶鲁的经济学,结果被脆拒。当时打击挺大。


常规轮申请的时候,本着“曲线救国”的思路,我把专业转换到了语言专业。结果凑效了,被我现在在读的学校录取了,也算“爬藤”成功了。当时我一度还为我的申请策略而沾沾自喜。


来了美国之后,我的确也感受了美国大学自由的氛围,选课几乎都没什么限制,教授很好,同学也很好。本着什么都学一点的心态,我大一大二杂七杂八的课都上过,还交了一堆“狐朋狗友”。




至于专业,我一开始还是想学经济学,但是后来慢慢对经济学失去兴趣,倒不是学不下去,而是上了几门经济学的课之后,觉得那些理论的数字、公式挺枯燥的,上着上着就没劲了(可能是我学疏才浅,认识有限,大家尽管喷我)。


我们学校以文理学院见长,没有商学院,工科一般,工学院排名在美国要50以后了。很多学生都是一窝蜂地选择经济或者相关专业,这也让我对经济学专业产生排斥。


综合权衡下来,我最后选择了语言专业,至少读着不讨厌。


现在大四,身边的同学读开始谈论毕业的去向。我发现不少美国同学,都是家大业大,要么去家族企业,或者可以一辈子去做公益,也有人很早把目光对准美国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的工作。


我一个专业的美国同学,两个暑假都去华盛顿,在美国国务院实习,准备以后当外交官。


另一个美国同学,说一直在一个基金会实习,后来一问才知道,这个基金会就是他们家的。


而对中国学生而言,在我们这个工科专业没有优势的学校,大部分人把目光对准了金融投资机构。


来美国之前,我曾听过这样的说法:本科专业不重要,很多人读的是历史、哲学、文学,毕业后照样都去金融机构工作。


但是我现在发现,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至少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不对的。“本科学校比专业更重要”的适用性,可能仅仅针对美国学生。


从我认识数量有限的中国学生而言(我们一届就40几个中国学生),即便是经济专业的,本科毕业想要直接找头部的金融机构工作,也是非常难;不如其它学校商科背景的学生有优势——当然,也可能我身边的样本太小,其它学校怎么样,我没有太多发言权。


所以,大部分中国学生还是选择继续在美国申请读研究生,极个别选择一毕业就回国工作的。




我现在也在准备GRE考试,打算申请研究生。但是我内心其实是排斥读研究生的。


我知道不是一个做学术的人,以后肯定也不会去读博士、走科研路线。对硕士专业,我心里其实也是明白的——它并不会给我就业带了多大加分,某种程度,只是在延迟就业而已。


这里我比较羡慕美国同学的洒脱:绝大部分人本科毕业之后,都是直接工作的;只有极少数人真心喜欢学术,才会去读研究生。


但是中国学生绝大部分还是至少会读一个硕士——无论是在哪里读本科。我不知道大家为什么都要去读研究生?但是身边的人都在读,你不敢不去读——至少我现在是没有勇气说,不申请研究生直接去工作的。


如果我现在直接去找工作,但是很可能的结局就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这就是我担心的。


美国的藤校,口号都是培养改变世界的领导人物,并不是培养给人打工的技术工,这也是美国很多藤校重文理而轻应用型专业的原因。


但是当这种情怀撞上就业现实的时候,我不由自主会怀疑,作为一个需要打工赚钱的中国学生,当初选择藤校是否正确?




我是我们高中当年唯一一个被藤校录取的学生,但是现在,我有时候会羡慕那些当年羡慕我的同学。


我的一个同学,去了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3年就读完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现在已经在大厂上班了。


我的另一个同学,去了南加大,读的是商科,今年年底就能毕业,现在已经有offer了。


他们当年都是放弃综合排名更高的学校的offer,是冲着专业选择大学的。


虽然只是个人故事,但是我偶尔会想,如果我当年放弃“藤校”情怀,比如去加州伯克利,或者卡耐基·梅隆,或者华盛顿大学,或者UIUC——这些学校都录取了我——我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选择?或许现在也已经当上码农开始赚钱了?


当然,我并不是埋怨什么,也并非对今后的就业有多悲观。我也知道,即便我现在当上码农开始赚钱了,可能也会有各种不如意。


我只是想说,“藤校”的名声听起来可能不错,但是这并不是全部。如果为了“藤校”而“藤校”,可能在进入“藤校”的时候,你会发现,光一袭藤校的外衣,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