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未平息,芝加哥大学枪击事件频发,留美申请的大军,你还在其列吗?

🔥昨天大家可能被【2021美国门户报告】刷屏了,国际生比去年减少14.8%但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了?几乎被“腰斩”的其实是非学历留学生,其次就是研究生。未来,留学申请将会更趋于理性,同时,藤校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爬藤路又该如何走?希望这篇芝大学姐的自述能给你带来一些慰藉和方法。


芝大学姐的自述


“本科出国要在外漂泊至少四年,高中出国至少八年?”“但是,人生能有几个四年、八年?”




我出国留学的时候太小了,没有考虑过这种问题……那时候的时间是按天过的,十三岁的我想不清楚二十三岁的我会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索性就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踏上了这条路。


十八岁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时间是按照死线前的分计算,是按照大课题的月计算,还要按照人生规划的年计算。转眼我已经在美国度过了五年——


深夜失眠的时候格外漫长,

规划美本申请的时候又嫌太短。



这是我的留学故事……


我来自三线城市,那时候高中出国还显得奇怪,但后来周围的一些朋友也选择了我曾走过的条路。


他们之中有的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滞留美国,和我聊天时隐隐透露着某种程度上的后悔;有的拿着offer犹豫不决,像是即将要从飞机上跳伞一样徘徊。


我其他的朋友们和我一起互相调笑,看起来很是潇洒,实则在笑我们价值学费那五位数的镶金网课,还不包括我们治疗日后长期昼夜颠倒导致的秃头的费用。青年谢顶确实可怕,但更可怕的大概是没有保证的师资质量和GPA。


换成现在让我决定还要不要出国,也依然很难做出选择。


坏消息是,留学和跳伞真的有一定的相似性。跳下去有极小的概率摔得血肉模糊、得不偿失,会不会喜欢过程中颠簸的风景还是未知数,最烦人的是过了这村便再没有这店,飞机再往前飞就要错过适合跳伞的平地了。(经历过申请的家庭一定有更多的感触)


跳下去至少是四年,

什么时候落地难说,还跳吗?


图片


好消息是,留学失败很难像跳伞失败一样致命,因为留学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有没有成功地拉出降落伞,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自身。


我们确实会有留学失败也要落得血肉模糊的印象,比如花了几百万回来还找不到工作,被国内的同学嘲笑,但终归还是要归咎于我们定下的目标和容错率。


如果真的以为留学是高回报的风险投资,难免会有误差,因为我们都是有欲望、有诉求的人,而不是股票和石油储备。


没有想象中顺利的四年、八年,

难道就是错了吗?


至少我不这么认为。正因为我们是饱满、生动的人,我们的四年和八年才不能按照试错值得与否去计算;也正因为我们是不断变化和成长的人,留学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错”可言。


对于个人而言,喜欢、享受与疲累、困惑都是交杂着的,两面性中寄托着我们复杂的情绪,就像喜欢宫保鸡丁的人不能说选择辣子鸡是错的,人生给出的菜单也因为多样而精彩。




留学,也有一些小坎坷……


申请有点道道,为什么叫梦校,我想就是梦想与现实多多少少总是存在些差异的。虽然我们希望和学校、招生官来个双向奔赴,但彼此最终落定的都不是最好的,而是最适合的。


未来的几年对于正在申请的你们来说仍就不确定,如果“跳伞”是不得不面对的,那于我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备好伞包了吧。


玄而又玄的申请中,唯一可控的就是标化,SAT成绩给了当时的我更高的【安全系数】


因为我的目标校定的比较高,所以SAT这个硬门槛就需要达到1500+,甚至1550+,毕竟亚洲学生一直卷的狠。



看了2025届一所藤校新生成绩的SAT分布,酸了


当时在最紧张的申请季,除了SAT,还有被迫选到的AP欧洲史搅乱我。教授给分非常严格,而且作业量还很大,申请季的分数只许比之前进步不能比之前差,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这里真的想和还没有开始准备的你们说:早点准备,起码阅读基础一定要打牢,阅读的量和题材都要达到一定的厚度和广度,但要有一定科学的方法,才能读的更高效。


尽管在国际体系里浸润了这么多年,这依然是我很难迈的一个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