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申请并不是学生一个人的战斗,父母、老师、申请顾问都会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战友,父母往往承担着和孩子一样的焦虑和痛苦,同时还有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的茫然无措感。


家长究竟应该如何参与孩子的申请季?相信这是每一位父母都会纠结的问题。引知学员Lily的爸爸在申请季中一天不落地陪伴孩子走完了全程,拿到了满意的offer。他是如何给孩子提供帮助的?引知采访了这位“模范爸爸”,带领大家了解申请季背后的酸甜苦辣。


Q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Lily的情况吗?

A


Lily高中就读于英国的坎特布雷国王学校,因为申请美国大学的决定做得比较仓促,所以也没有SAT、托福、AP之类的标化成绩。她在今年的申请季中,获得了凯斯西储大学EA录取,专业是机械与航天工程。


Q

Lily有哪些课外活动呢?

A


和很多学霸同学相比,Lily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大上的活动,数量也不多,但贵在坚持。她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击剑,一直到去英国还是保持了这个习惯。Lily也很喜欢画画,也至少画了八年;此外还参加过辩论的活动。引知顾问还根据Lily的兴趣爱好,为她设计了一个学术研习项目。




Q

Lily的学术研习项目具体是什么内容?

A


Lily当时对材料方向的专业感兴趣,于是引知顾问就把她对材料专业和击剑的兴趣结合起来,设计了一个学术研习项目。Llily喜欢击剑,而击剑的剑条是一个易损的东西,如果破损断裂的话,可能会让选手受伤,或者影响比赛结果。Lily就根据这个兴趣,在引知匹配的教授指导下,研究了剑条的材料和制作工艺。


此外,Lily还参加了第二个学术研习项目。Lily对可再生能源以及降低能耗等方面也很感兴趣,于是在顾问的指导下,研究了二极管LED光源的发光原理以及未来的应用,并写了两篇论文。


Q

Lily在英国读高中,为什么会考虑申请美国的大学呢?

A


Lily就读的坎特布雷国王学校是一所很好的高中,里面学霸云集,而Lily的学习成绩只处于中段,并不算名列前茅。而英国大学更加看重申请者的学术成绩,Lily在这方面并没有优势。英国大学的数量也没有美国多,我们也想给孩子多一些选择。


确定了要英美双申之后,我们还不确定是否要参加美国大学的早申。后来英国高中的预估成绩出来之后,我们还是决定参加早申。而且美国很多顶尖高校也允许不提交标化成绩,于是我们就抱着一试的态度去参加早申了。


Q

所以整个申请时间还是比较紧促的对吧?

A


从我们决定申请美国大学,到拿到早申录取结果,这个过程只有62天,相当于两个月。而参加美国大学早申的决定,则是在早申截止前不到一个月才做的。从开始了解美国大学的申请流程,到选校、准备申请材料,再到提交,总共就只有三个星期左右。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能够完成申请并获得录取,可以算得上是“奇迹”。




Q

这个“奇迹”背后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A


我们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正面陪伴和时间管理。申请季刚开始的时候,Lily其实对自己挺不自信的,觉得自己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肯定申不上美国前50名的大学,因此对申请过程很抗拒。


我作为一个父亲,当时和Lily就讲了两点。一个是应对压力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不只是在学校里,在未来的人生中,你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爸爸当时鼓励你去学击剑,也是为了培养你抗压的能力。参加过击剑比赛以后,你就知道不可能每一次都会赢,但重要的是每次失败后如何站起来,再去迎接挑战。


第二个就是信心问题,当时我让Lily去看了一个视频,是1962年9月12日美国总统J·F·肯尼迪在莱斯大学的演讲。肯尼迪说:“我们为什么要登月?不是因为容易。而是因为困难;正因为困难。我们才要去做这件事。”如果你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么退到最后就没有退路了。只有迎难而上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这种脆弱心理,你才能变得更强大。


另外一个就是时间管理。在这62天里,我和Lily有一个契约,每天爸爸陪她两个小时,我们一起讨论她在申请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包括如何择校、如何写文书、如何去理解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当时我在中国,Lily在英国,时差是8个小时。我们决定每天英国时间下午4:30到6点(中国时间凌晨12:30到2点),我陪着她一起梳理每天要完成的不同任务,讨论昨天的任务完成得如何,明天有哪些任务要做,等等。我就这样陪伴了她62天,通过这样的应急管理,走过了一个非常窘迫的,而且非常紧急的申请季。


Q

引知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A


Lily一开始对自己信心不足,不愿意主动参与大学申请的工作。但引知顾问的积极辅导和不断鼓励,让Lily从一开始的疑虑到后来的积极配合,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们也特别感谢引知的进度管理老师在中间的协调作用,非常积极负责,Lily的成功可以说有一半归功于进度管理老师的督促。




Q

还有什么想要和其他家长们分享的吗?

A


现在很多父母除了焦虑之外,就是一股脑儿地给孩子去找各种各样的资源。但我一直认为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到底要什么,而不是家长要什么。很多家长说我孩子不知道要什么,那么你就要去启发孩子,带他了解不同的专业领域。


另外,写申请文书的时候,还是要从孩子自己的角度出发,呈现他自己的观点。家长和老师只能帮助孩子进行一些语法修辞或结构上的修改,但最主要的观点还是要来自孩子的内心,这样招生官一看就知道是学生自己写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就像不同的树会在不同的季节开花结果。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去挖掘孩子身上独特的个性,找到他的长处。比如说 ,Lily学击剑一直坚持了九到十年,做一件事能做九年,难道不是一个特点和品质吗?所以她的文书基本上是围绕这个特点来展开的,包括如何在想放弃的时候能够克服困难,如何从击剑中培养抗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