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年级的时候,当身边的同学开始聊到大学申请,甚至有人已经有自己想去的“梦校”,我都尴尬地笑笑,搪塞说:“现在还早吧”

但其实,我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尤其是当看到别的同学已经开始定期与学校的升学指导老师聊关于大学的时候,我还不知道大学申请到底是什么。

后来,学校的升学指导老师让我们每个人都想一想未来想去的大学,并且告诉他们可能的申请名单,我开始搜索起了大学,但这个时候,我对想去的国家、想去的大学完全没有想法

当我在做school research的时候,我并没有获得什么有用的信息,这让我更加焦虑。想到还有主文书要写,以及准备标化考试的压力,当时的我什么也不想做

当时我也找过一些留学机构,也与每个机构的文书老师聊过天,但是谈话的内容无非是关于我的托福成绩,校内成绩,我的喜好,未来想学的专业。当我明确表示我未来想学工程或物理专业,那些老师不止一次地跟我说:“想申这些专业比较难,你要不要考虑换其他专业?比如音乐?商科?”

音乐?商科?我在想,如果我找留学机构,不是为了去追求我想学的专业,不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挑战,那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时候,我遇到了符号留学。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对的。

在我还没有签约符号的时候,老师就和我进行了一次一对一的面谈。一开始,我甚至都不知道我应该说什么。大家都说写文书需要突出个人特点以及优势,但是我有什么特点和优势,就连我自己也不知道

当老师问到我觉得我做的比较有成就感的事情时,虽然一开始我只是像回答问题一般,给出短短几句话的答案,但经过她的一番追问,便演变成了我滔滔不绝地讲述我的经历:从我小时候就喜欢玩车、玩飞机,喜欢画画,再到前几年自学编曲做音乐。我第一次觉得一个人能倾听我所说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并且我不需要有什么保留。更令我感动的是,在这几个小时的面谈中,老师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记录我所说的话。正是因为老师这样认真的态度,才坚定了我选择符号的决心。

符号在为我策划活动的时候尊重了我想学习的物理专业

说到物理专业方向的活动,可能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竞赛,比如物理碗或者普林斯顿大学竞赛等。一开始我也是这么以为,但是实际上我是很排斥比赛的,因为我比较懒,不想为了比赛去多学习那么一些东西,我也不能接受自己可能拿不到奖的不确定性。

所以我的规划老师望悦帮我想了几个有趣的点子,比如让我自己做一些与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的物理视频,例如使用伯努利原理来解释飞机的空速管是如何工作的,亦或是使用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汽车追尾时候的情况。虽然经常被老师催更让我很有压力,但是做视频毕竟也算是我感兴趣的东西;而且在看到播放量上涨,订阅人数增加,甚至有人评论说“某某大学播放了我的视频” 的时候,我心中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这个时候我也意识到,活动可能并不只是竞赛和奖项,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这个活动确实让我在这方面收获了许多

到了写文书的时候,是让我最惊喜的部分。

我的文书老师根据我在音乐制作上的爱好给我整理出了我的文书素材。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在想:我不是申请物理专业吗?写音乐真的可以吗?虽然现在说出来感觉这个过程十分简单,但写文书的过程就如我写这篇申请故事一样,真的是一拖再拖。我是在规划老师和文书老师的双重催促之下,才好歹“混”出了一篇主文书。

但混归混,混完以后我心里又十分紧张。一是因为我不知道我写关于做音乐的主题,是不是能够“给招生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当时在看到身边的同学都一直在忙关于主文书的事,感觉他们的态度都非常认真,简直和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觉得自己的活动并不像朋友圈里被家长同学们转发的文章中的人那样丰富。

那段时间,我每隔几天就会往符号跑,和文书老师聊到底怎么改主文书。他注意到了我曾经说过“我会给自己做的音乐找问题,就像在鸡蛋里挑骨头”——我每次听过自己做的音乐,都能发现其中的一些不足。文书老师建议我可以将这个特点写进文书中去,而这个特点也间接反映了我希望学习物理的原因:我想通过物理改变世界上的一些东西

当时的我眼前一亮,因为我才意识到,其实自己做很多事情的原动力是相通的。仔细想想,其实这真的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却又深藏于我自己内心的特质。在那一刻,我又感受到选择符号是正确的。如果不是因为和老师们做素材挖掘,可能这样的特质我自己永远不会发觉。

最后的结果我很满意,但现在看来,其实最后的结果好像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在符号陪伴我的这段时间里,我收获了很多,这些收获远远大于我收到的大学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