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提交的SAT成绩是?


2019 年 SAT 以“超严” 著称,语法、阅读、数学的错题成本从 一道 10 分一路飙升,8 月北美甚至出现了错一道数学题扣 30 分的恐怖景象。从数据中不难看出,只有 25% 的申请者最终以1550+ 示人,超高分再次回归到少而精的高冷状态。


此外,提交了 1510-1550 的 SAT 成绩的申请生在本次数据统计中人数最多,高达 43% 的申请者都手握 1500+ 进入竞技场,而只有 17% 在 1500 以下。2019 年 CB 官方发布数据中,亚裔在 SAT 考试中平均分为 1223 左右。






该数据来源于 CB


导致这两份数据分差相差巨大的原因众多,一直以来,微信公众号受众群体都具有相对较强的能力,因此会造成一定总量差额。



2. 你提交的托福成绩是?





近四百分问卷中,90% 的申请生提交了超过 100 分的托福成绩,其中,超过半数的托福分数在 110 以上,11% 达到了 116+ 的高分。不可否认,今年新出台的拼分政策、八月后削减部分题目的新题型也多少起到了作用。



3. 你的文书迭代次数是?




大部分申请生修改文书的次数在 1-10 次左右,22 % 的申请生甚至改到 10 次以上,7% 在 20 次以上。我们总被问到“完美文书是否存在”、“我觉得我的文书不像我”、“ED 还剩 5 天文书要不要改” 这样的问题,但修改次数并不能作为文书质量的唯一保障。


贾岛推敲的故事虽然美,但对于平均每篇文书只读 1 分钟的招生官来说,展现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4. 夏校在申请中扮演的角色是?




接近一半的申请生把夏校填进了活动列表,这其中又有一半参加过夏校的申请生拿到了 professor 的推荐信。对于剩下将近 30% 的申请者来说,参加夏校用处并没有那么明显——他们既没有把这次经历填进活动列表,也没有提到这次经历,甚至有人拿到了教授的推荐信但没有使用。


对于即将开始申请夏校的 2025er 来说,支付高昂费用远渡重洋参加夏校,是否实惠?是否有用?始终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5. 你的申请服务模式是?




可以想见,签约中介或咨询师是目前申请圈里最常见的申请服务模式,72% 的申请者都有自己的申请咨询师。相比 2017 年的统计数据,2019 年的 DIYer 增加了 8%。这表明随着申请资源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申请生正在放开传统服务模式,自己掌握申请之路。


6. 你从哪里获取信息渠道?



作为一道多选题,92% 的申请生都会在申请时用到大学官网数据。排名其次的是微信公众号文章分享,作为一张本身就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的问卷,这个数据会具有一定误差。


与上一题申请服务模式呼应的是占据 69.9% 的“询问咨询师意见”,其他按照次数多少依次是:人群观点社区(知乎)、同龄人讨论、学长学姐交流、第三方数据、相关书籍。不难发现,相比复杂庞大的数据,更多申请者青睐于听取身边人的意见。但也许这并不是个好习惯,查找信息本源才是申请季信息最客观的存在。


7. ED 校对你来说是?



“ED 是离女神最近的机会” 已经成为留学圈里的常识,女神之所以成为女神,就在于其高不可攀和高山仰止,而 ED 无疑在这座山上架了座梯子,虽然不知道是否能爬上去,但试试总没坏处。


Reach 校顾名思义,即蹦一蹦才能够到的大学。早申请轮次拥有一旦录取就必须接受的特殊设定。而接受这种设定本身就意味着示爱,ED 高于 RD 的录取率或多或少暗示着这种示爱的有效性。因此,本身能力不太匹配的申请生纷纷抓住机会真情表白,说不定就会被女神选择。


这场充满运气的初试中,谨慎低调的申请者也不在少数。有 34% 的申请者选择与自己更加匹配的 match 校,2% 选择了安全稳妥的 safety 校,借助 ED 展现自己对于梦校的热情,希望增加下车几率。


8. 你 ED 的学校是?


在全部填写问卷的 389 人中,NYU 以 50 人整拔得 ED 头筹,Cornell 以 39 名位居第二。Emory、JHU、BU 也分别以几人之差位居其后。







9. 为什么会选择这所学校?




67% 的申请者 ED 原因是因为对梦校的爱,而剩下几种选项分布都较为平均,10% 的申请者看重匹配,6% 是单纯的想有学上,还有 4% 真诚的选择了 “我听别人决定的” 这个随意的选项。


在“其他” 这一答案里,我们也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纠结。最爱的配不上,配得上的不想去,ED 怕被拒,不申怕后悔,爸妈喜欢的我不喜欢,我喜欢的爸妈觉得学费太贵。申请季从来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有的只是精彩纷呈的人生。


10. 你觉得 ED 成功几率有多高?




结合上一张数据来看,Reach 校的选择导致大部分的申请者对 ED 缺乏信心,自信不足 50% 的申请生数量大概占总人数 66% 左右,是自信超过 50% 申请者数量的两倍。


就像上文提到的,不同申请者对于 ED 的不同诉求注定会导致不同结果。有人希望在早申轮次结束一切,有人表白过就已心满意足,而大部分处于 21-50% 不高不低自信区间的申请者,一边期冀着自己成为人群中的幸运儿,一边时刻告诫自己不要抱太大期望。


大学面前,谁不卑微呢。


11. 如果收到了 offer,你认为原因是?



如果你收到 offer,会是什么原因?238 人选择了【感情真挚】,222 人选择了【文书出色】,196 人选择了【因为 ED】,烧香拜佛以玄学优势稳居第四,GPA 和标化这种硬通货只给申请生不到 15% 的自信心。


不难发现,竞争中相对软性的那一部分已经逐渐变为优势,越来越多的申请者倾向于把自己塑造成鲜活的人类,而不是刻板的分数。


12. 你会用什么词形容这场 ED? 


这是问卷的第一题。


389 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充斥了整张表格,这让他们被完全相似的指标衡量着,但有拥有完全不同的经历。就算是每一项数据中最“大众”的那一个申请生——申请 NYU,标化 1500 105,去过夏校,有着中介,文书改了五六遍,只有 30% 的自信会被录取——也依然特立独行。


这份数据像一片湖水,映出这个时代申请生们所独有的那些特质,不难从中发现留学生们各自的影子。然而组成这片湖水的每一滴水又是如此不同,千百万种不同选择最终导向截然不同的人生。


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晒出那封颜色鲜艳的 offer,又或者经历一整个放榜的寒冬,收到命中注定的 congratulations。现在谈及结果为时尚早,只希望你能在这份数据中窥见人群,洞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