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留学申请,如何有效提高自己的竞争软实力?
日期:2020-05-12
点击量:943
类型:
文章咨询
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和其在申请中的价值。否则脱离整体谈局部,有失偏颇,甚至“误入歧途”。
01 所谓硬实力
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硬实力和软实力,和其在申请中的价值。否则脱离整体谈局部,有失偏颇,甚至“误入歧途”。
通常,硬实力是指GPA、GRE和TOEFL(IELTS)。毫无疑问,在仍然有机会和时间的前提下,提升GPA是最重要的,它是申请的“硬通货”。GPA 3.8什么学校都能冲一冲;GPA 2.8哪个学校都能挑你毛病。当然,GPA结合学校背景才客观,但学校很难改变;如果准备的早,资金充裕,那么可以考虑本科转学,或者学期交换,优化本科学校背景。 GPA主要考量两方面,一是总GPA,即你的整体学习表现;二是后两年/后60学分/Major GPA,就是最新的专业课表现,你的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由此体现。此外,GPA内在逻辑其实是分档考量,大约0.2分一档,而不会抠0.0X的差距,所以不要陷入绝对值误区,盲目求高。 标化考试方面,GRE和托福一定程度上是达标型考试。在达到学校的心理“价位”后(指的是录取平均分数,而不是官网的最低门槛),边际效应就较弱了。当然,对于TOP学校,当申请者都是325+的GRE,105+的托福的时候,你肯定也要争取高分才有竞争力。没办法,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于理工科而言,GRE中的Q是最核心的,一定要165+,满分也大有人在;总分320是一个分水岭,325甚至330,对于申请top20级别的学校会有竞争力;另外,AW不能低于3.0,否则是个硬伤。(PS: 对于GPA低的学生,高分的GRE也能一定程度起到补充证明你学习能力的作用。) 托福100分是TOP30档次学校的基准线,同时还要注意小分,尤其是中国学生较薄弱的口语和写作,往往会有小分的要求。更如果你想要申请TA、RA,那么口语一定要23+才有希望。 当然,有人会问,如果我GRE 315,托福95怎么办?得看你当时的条件和剩下的时间了。事实上不少GRE 315+、托福95+的学生能申到TOP50甚至TOP30的学校,一方面他们其他方面条件足够出色,另一方面对部分学校或教授来说(尤其TOP50-100),分数基本合格。所以要考虑自己刷分的性价比,合理规划。PS:我不太喜欢说TOPXX,对于研究生申请而言,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排名List。我们最熟知的US News综合排名,实际上主要反映本科教育水平,而且很多优秀的公立大学在排名指标上不占优势,比如UW-Seattle,UT-Austin等。所以我所说的TOPXX,更多是指我认为的理工方方向整体实力和申请难度综合起来的水平。了解了硬实力,下面谈谈如何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这里主要指难以精准量化评估的经历,大体分为这几类:1. 学术科研;2. 工业界实习或工作经历;3. 课外活动经历;4. 其它。以统计硕士申请为例(类似的理工专业研究生申请也可以类比),科研经历是除GPA外证明你学术能力最直观也最有力的证据,也是学校考察你学术兴趣和认知潜力的最主要途径。科研经历一般有如下几种形式:很多学生会有关于成果的疑问,比如是否发论文,或竞赛是否需要获奖(废话!)。一定是争取发论文,而且争取发英文顶刊。申请并非唯结果论,但期刊的水平是你学术科研能力和潜力最好的证明。不过,大部分硕士申请者,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发表出论文,难道就没有竞争力了吗?绝对不是,申请到top10的也大有人在,因为他们通过文书很好的展示出了他们在自己科研中的收获,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发论文这件事情上,尽力而为,要知道其背后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要个名头。至于竞赛获奖,国际知名比赛的Top级别的奖项绝对是拿的出手的;而一些水奖或未获奖,就得看看怎么从这段经历中挖掘出一些价值了。 科研还是实习,是最常被问到的话题之一。我把学术科研放在第一个说,你应该懂我意思了吧。一般来讲,自己找的实习性价比往往不如科研。你在公司实习,总归要考虑到公司的利益,而不能完全把经历放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上;更何况,本科生进入企业部门,很多时候在初期只是打杂的角色,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真正参与有价值的项目中做点实事。这也是为什么实习的优先级要略低于科研的原因。当然,实习也有它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展示你在工业界中的实践能力,尤其对于一些要求实践经历的professional的硕士项目就很必要;另一方面可以展示你的综合能力和diversity,实习中会有很多专业以外的考验,这也是很宝贵的。事实上,如世界500强这类名企的核心部门的实习一般是好于普通的校内科研经历的。所以说,科研和实习并没有绝对的优先级。我是去微软亚研院实习,还是在双非学校做个普通的大创?当然是前者,谁也不是傻子。微软亚研院做背书足以证明你的基础和能力,而且其实习内容,很可能比科研还科研。或者,去熟人的部门做事情,能够很快参与项目并且受到业内精英的指导,也不失为一段有价值的经历。所以各位,不必太纠结于实习还是科研这种表面的称呼,更多的还是关注其内容是做什么,自己能收获什么。很多人纠结是否参加学生会,做志愿者等。如果你是大一大二,在做好申请规划且不占用学习时间的前提下,follow your heart,这些活动可以拓展视野,锻炼综合能力。如果你已经大三,那么需要慎重。不少人在大三升到学生会高级职务后,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一些很琐碎的事情。不仅对自己的成长毫无价值,还导致GPA直线下滑,纯属本末倒置。所谓的美国学校很看重志愿者等课外活动经历的观点,对于研究生申请是完全错误的。本科留学可能会比较看重这些,而且即使是申请本科,有专业方向上的高价值经历也是很棒的。所以,你需要从大二开始,谨慎的去规划你的申请,对于无关专业方向的活动和兴趣,不用全部摒弃,而要尽量的精简。研究生申请最主要考量的是专业方向的能力和潜力,其他东西再多也只是锦上添花。当然,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点的,真正对自己有影响有价值的经历,也可能会成为很有分量的鲜花。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一定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经历。美国学校很看重diversity,如果能够在文书中做一个巧妙的阐述,有时候甚至能“扭亏为盈”。举两个例子,你会看到有的工学院有专门的women相关的页面,非常欢迎在理工科中属于“弱势群体”的女性,也因此会在申请上有一些偏向。还有,Umass曾提到会关注来自教育不公平地区的学生。从贫困山区和从大城市出来考进985的学生,付出的努力可能有着天壤之别。学校会希望给前者多一些机会,也相信他们有着很大的潜力。 多说一句,潜力可能比你的能力更重要。学校希望培养出未来能获得成功的学生。因此,即使遭受了一些挫折,使得你表面看起来不尽如人意——比如科研做了一半发现做错了,你完全可以通过文书的阐述去表达你在错误过程中的认知。错误不可怕,相反,它会是你成功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