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学生家长后台联系Uni君咨询有关国际竞赛的问题,什么样的考试受到一流名校认可,竞赛达到什么程度可以提高孩子的竞争实力,这些都关乎到申请的最终结果。


关于冲击名校,“背景提升”和“活动规划”都是近几年兴起的申请热词。而这些词条往往都与美国精英名校或者藤校紧密相连,要想了解背景提升的起源和参与的必要性,就要先从美本申请的核心要求说起。


01


美本申请核心板块

在美本申请中,有“”实力和“”实力两个板块。硬实力因素包括申请人的在校成绩(GPA)、高中课程难度、语言成绩、标化考试成绩、班级排名和就读高中的威望等等。这个板块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分”,和中国的体制内教育衡量标准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变了些花样而已。


但往往只有这些却不足以支撑一个学生一定会被美国高校录取的论断,尤其是美国顶尖精英校历届申请中都不乏国内外满分申请人的情况下,唯一能帮助招生官筛选最优候选人的指标就是借助软实力增强申请人的说服力了。而这恰恰又与美国“全人教育”以及“精英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软实力因素则包括学生的文书、简历、课外活动、推荐信、面试等等。所谓背景提升,多和这一板块有关。众所周知,美国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同时也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而这几个方面究竟如何评估,软实力的几大项实际上提供了衡量指标。比如,通过成绩进行初选后,招生官会借用CA网申系统里学生填写的课外活动list信息进行复选,有些学校甚至会单独要求申请人提供简历(Resume/CV)。经验丰富的招生官用眼睛一扫,须臾之间便会会对学生的软实力背景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剩下的再凭借文书、推荐信(非学术)和面试环节,深入了解学生是怎样一个人后作出录取判断。


02



背景提升之困境和误区

虽然美国高校录取对活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是中国中学的教育环境却很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平台。体制内的学习强度大,时间管理严格,学生很难有充足时间精力来进行课外的活动。而北上广深国际学校,课程时间更为友好且不少学校自己校内的项目和社团建设都较为丰富了,确实形成了不小的区别和焦虑情绪。当然不排除极个别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课程建设借鉴了体制特色,或是学校培养方案设计并不完备的,从而让国际部孩子们只能向外寻求“软”实力提升资源。这不是极个别学生的困境,而是近几年申请赛道上多数家长的困惑。我们常常收到求助,家长们感慨自己的资源有限无法为孩子提供高“含金量”的项目。当老师们问到家长是如何定义这个“含金量”的时候,却发现了很大程度上对背景提升的误区。进入误区后很容易造成学生时间分配不合理,以及重金打造却对申请没有过多帮助的窘境。


误区一:高大上才值得看

以以往案例观察来看,中国学生和家长在活动规划上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务实”。大家往往会被那些逼格听上去高大上的东西吸引过去,却忽视了身边可以脚踏实地能操作的东西。时常听到学生、家长在聊活动规划时,会对于一些很基础的志愿者项目表达出不屑,并追问“你们就只有这些啊?那些***机构还有哈佛荣誉教授***”。又如,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有这样的描述:“老师,我有一些志愿者活动,但都比较水,比如给本市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补补数学之类的”。不论项目的背书和广告说的再高级,请家长们一定要关注活动或科研参与的深度还有利他价值。好的教授课程可以以兴趣作为导向进行了解,并旨在对某个专业领域意欲有深入研究的学生有帮助。不得不说研究课题和论文在硕士申请时有较大价值,但针对基础学科知识有限且专业方向都不甚明朗的本科生来说,普遍价值还是要大打折扣的。若从高等级难度的选课、标化科目课程考试、高等级科目竞赛再到科研项目都能有强逻辑链接,那么才能更大程度上说明你的学科能力和兴趣。同时规模化的产品型课程,每年产出的学生太多也就没有了新鲜感,例如之前流行的LGBT研究,走访了多个参加了这个课题学生,几周下来鲜少有人能说出这四个缩写字母分别代表的含义,更不用去想后面的课题成果中学生思考的深度和招生官审美疲劳后的厌恶了。

E同学,美高,托福92,SAT1200,我们同样送入了美国UC-Davis. 学生参加的多项活动均是校内外组织的墙壁彩绘艺术设计。她为了改善养老院老人,孤儿院儿童,公益空间志愿者的生活工作环境,利用自己的艺术特长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丰富而有生气的墙面装饰画。她在文书中也深刻剖析了自己构思和创作的过程,获得了招生官的认可。美国大学招生官最喜欢的就是一个学生能够“以小见大”,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去认真地思考这件小事的意义,给你带来的影响,越personal越好,想的越深越好,这也就是你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点。而不是一味看谁的活动背景更硬,谁的指导老师title更高。没有自己的思考,那永远只是别人的背景,而不能做到自身背景的提升。


误区二:海外的才是好的项目

随着国内申请人数的稳步增长,背景提升市场的需求也在逐年扩大。总体而言背景提升分为学术背景提升和非学术背景提升两大板块。不论是学术还是非学术都是国外的更好咯!错!


这里从各大院校的小文书题目可以看出,大家都关注学生如何为自己社区做贡献的问题。此处可以详细参考我们此前曾发表的2020年申请小文书速递。反过来考察你对将来如何贡献学校社区建设的思考,有这样优秀特质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招生官的青睐。所以作为中国申请人,家不治,何以治天下?

某生参加非洲动物保护组织活动两周,仅有1天参与保护区考察,经历中再无其他动物保护相关材料和描述。另一个学生从初中开始始终热心动物保护,尤其是社区宠物弃养问题,若有集市活动便会坚持出摊义卖来帮助流浪猫狗收容个人或公益组织解决经费问题。


让我们来举一些对比事例,将自己放在招生官的角度上去进行比较和思考。这都是真实案例的缩写,招生官往往能有更为充足的案例进行对比,而差距就很显而易见了。这个案例中,参与的深度和最终对学生成长的价值都有极为明显的差异,两个学生最后的收获和思考也差异甚大。还是那句老话,不要依靠别人的背景光环照亮自己,而是要让自己的成长照亮别人的眼睛。

我们往往都不是超级大亨,没有惊人的交际圈,不能找到很牛的人来为孩子背书。那就做一个脚踏实地的“普通学生”,回归到自己的社区和生活,来发掘自己的价值改变生活。地理位置并不是衡量项目的唯一标准,亦不是重要标准,而往往只是对自我成长有帮助的资源来自于国外且有唯一性的情况下我们才说这个国外项目是有价值的。


误区三:活动越丰富越好

“软”实力虽然是很好的加分项,也可以从各个侧面来塑造自己更为生动贴切的形象。但也不必为了包装自己,而横跨多个领域牺牲巨大的时间精力去完成各式各样大量不同的活动。首先,在网申系统中活动列表的空间就有限,通常会摘取自己最有代表性或者参与最深的活动经历进行分享。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适合放在申请系统中进行展示,也并不是越多越好。


因此在活动之初,就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还有兴趣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避免在这一个申请单项上出力不出功。

作为上海志愿者社区基地,符号老师们致力于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打造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活动设计。不论是海外夏校申请、志愿者项目对接、竞赛项目推荐、个性化活动设计还是研究项目对接,我们都更务实求真,力求学生的体验能够促进思考,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写在最后,也提示有美国申请的牛娃们,千万不要等到最后开始要申请了才想起来临时做点什么。功在平时胜过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