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留学之后会发现,西方教育和中国教育差别真的很大。

·中国课堂多是“讲授式”,讲究“教”和“听”,大多是老师在讲授,学生在听取。


·西方课堂则是“启发式”,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多发言和互动。


很多中国学生留学以后很不适应这种转变,上课总是沉默寡言,这种现象的存在,也逐渐演变成外国人对中国学生的刻板印象。

曾经有个中国教授请了35位美国大学教授说出对中国学生的看法,多位教授在问卷回答中指出,中国学生在课上需要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听。

一位纽约大学的教授说,“不论我怎么鼓励我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不说话!在我的课上,最安静的一群人肯定是中国学生,他们就像一群哑巴。”这位教授的评价听着是非常的扎心,但是又说的句句属实。



中国学生为什么不善表达


首先是语言不过关

中国学生都比较好面子,特别是口语不太好的同学,怕自己发音不标准,怕说得不好被人笑话……那样会觉得自己很蠢,也很尴尬。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我们很多中国学生学了很多年英语,却很少真正“说英语”。我们听、读、写的能力一流,说的能力却极度缺失,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哑巴英语”。



其次,中国学生往往不知道说什么

相比于欧美学生的“想到什么说什么”,中国学生大多比较保守,潜意识总觉得:“等我想到了正确答案再说出来,否则会显得自己很浅薄”。

由于教育方式的差异,中国学生很少在课堂上发言和讨论。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经历中,也几乎没有接受过在公共面前发言或演讲的训练。此外,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大多含蓄内敛,很少主动展示自己、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生怕冒犯别人。

最后,很多中国学生并不想参与讨论

在他们看来,学习就是获取正确答案或者标准答案,而课堂讨论和互相提问始终没有直接给出一个他们想要的答案,这怎么能行?

所以他们并不想参与到这样的讨论当中,就像一位学生说的,“我父母花了这么多钱让我来读书,是让我从顶尖教授那里学习知识的,不是听一帮同学谈他们的个人看法的。”


在美国学习需要具备的三大能力


既然选择了出国留学,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应国外的教育模式,逃避和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你想在美国学有所成,那么以下三个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良好的写作能力


西北大学的一位教授这样评价他的中国学生:“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勤奋刻苦,他们也很听话。我布置的任何作业他们都会尽全力完成。然而,他们只是把我告诉他们的或者书上说的写下来,他们太习惯于复述别人的观点,却不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最大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观点。”

我问过许多中国学生为什么觉得写作难。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我们在本科的时候没怎么写过这样的东西,老师也没教过该如何写学术的文章。”

是不是英语的能力限制了他们的写作水平?不全是,中国学生缺乏的是大量阅读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在美国读大学或者研究生,每周的阅读量动辄就上百页,其实这就是为了支撑写作,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多读。一个读过50本书的人肯定比只读过2本的人写得好。



#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中国学生习惯以考试成绩高低论优劣的思维模式,在美国是行不通的。美国的大学认为考试分数决不是唯一尺度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是评判学习效果重要指标。

在美国混的好的中国学生,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而是创新思维能力最强的。他们能够不断的提出问题,并且敢于对教授或者权威提出质疑。而这些能力往往是国外教授看重的。

就像钟南山当年留学英国的时候,通过实验数据发现自己的导师有一些错误的观点,于是大胆指出,不仅没有被导师批评,反而赢得导师的尊重。




#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中国的学生往往比较腼腆含蓄,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喜欢“麻烦别人”。

伯克利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我的中国学生只有在得了低分后才找我沟通。其实,他们应该早点来跟我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得高分。我真的不太理解,他们似乎很少在课外与教授们接触,他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更好地进行沟通啊。”

事实上,当你发现自己想的跟别人不同时,恰恰应该说出来。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帮助你理清自己的思路、加深自己的理解、并帮助你迸发新的想法。

我们出国留学,就是为了接受多元的文化和观点,没人能说出一个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的观点和看法,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好的头脑风暴。

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那会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视野和头脑,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机会吗?



总而言之,出国留学,想要在陌生的教育模式下提升自我,就需要打破沉默,改变以往的学习习惯。

我们中国学生都很优秀,但光有学习能力还不够,能够适应跨文化背景下的学习,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才能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人才。



符号小助手:Un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