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来自北京某国际部的高中生家长有点犯愁。
“孩子今年10年级,班上一共40多名学生,这两天班级里搞了个小调查,然后就发现有20多个孩子手头上有在搞的科研项目……还有几名同学初升高的暑假就开始跟着大牛导师做研究了!
这给孩子整的有点“自闭”,也开始感觉到同辈压力了。话里行间,都有点怪我们当家长的没提前想到“科研”这条路。
老实说,我家孩子一直不是什么学霸型的牛娃,之前也有参加一些竞赛,所以一直没想着往科研那边走,现在还有必要‘跟风’做科研吗?”
这位家长纠结的主要有2个点。
一是孩子已经10年级了,现在开始做科研会不会有点晚,难出成果?
二是孩子不是学霸,科研又很“学术”,到底适不适合做或者说能不能做好?
家长的担心是无可厚非的,但确实还存在一些对科研的偏见和思维误区。比如:
科研不是“牛娃”的专属
门槛并没有那么高!
一提到科研,很多人马上想到实验室、教授,发表论文、推荐信等,其实除了这些,科研最大的价值在于——提出一个别人没有提过的问题,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去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
棕榈君接触到的很多录取到Top 10的学生,他们的科研之路往往就是从对某个学科的问题感兴趣开始的!
比如,去年拿下哥伦比亚大学每年86,344美元全额奖学金和科研基金的棕榈学员Alice同学,她表示最开始对天文学感兴趣,正是源于和同学“外星人到底存不存在”这个问题的争执。
因此,高中生科研的出现,恰好能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的释放点!而这,和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并没有直接关系。换言之,普娃也可以做科研,甚至通过科研,还有可能唤醒一个孩子的“学霸”潜质。
其次,如果孩子10年级说想做科研,那当然不能算晚!
有感兴趣的科研方向
一定要去尝试
有相当一部分棕榈学员是从10年级才开始做科研的!
比如,拿到JHU、UCB、北卡等"CS大满贯"的Carl同学,10年级暑假开始做了“机器学习算法帮助有言语障碍的小朋友练习说话”的科研项目;
脆录范德堡、USC的Kaburagi同学在11年级下半年跟着西北大学新闻学导师做了“自媒体传播学”的研究;
还有11年级就被CMU提前一年录取的C同学,在10年级跟着CMU教授参与了密码学的科研……
所以如果有感兴趣的科研,千万不要担心时间晚!因为科研不仅能完美解决了高中生活动同质化的问题,还能凸显专业度、热情和个性化,是申请Top 30名校时“当之无愧”的加分项!
当然,做科研虽好,却也不能盲目跟风。
到底如何挑选适合的科研主题?如何正确且高效的做科研……是同学和家长们必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