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推荐信作用大吗?和其他材料比,权重怎样?

 

申请材料主要包含绩点、语言成绩等标准化成绩,以及推荐信、简历、个人陈述、Essay等有一定主观性的文字材料。


其中,推荐信是一来自第三方对申请者的主观评估。


大多学校要求申请人提供2-4封推荐信,3封是最常见的。

 

一封给力的推荐信对录取能起很大的作用。

 

事实上,在目标专业领域知名教授的肯定和推荐信面前,绩点 托福雅思 / GRE成绩不高,可能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Q2、三封推荐信应该找谁写,写什么?

 

招生官之所以要看不止一封推荐信,是为了避免一面之词可能带来的偏见,同时更全面立体地了解你。

 

三封推荐信最好是各有侧重、内容互补,而非雷同。

 

推荐信库可写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这样几个方面:


1. 学术方面,如科研能力,学术表现,对学术的热情passion思辨能力、创造力等;

2. 个性、软技能方面口头表达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良好习惯,性格个性等;

3. 工作方面实习 / 项目经历,工作态度,在公司所作的贡献等。

 

在人选上,你可以分别找专业领域的权威的A教授、更熟悉你的课程老师B、工作实习时的领导C分别来写。

 

简而言之,先做好对自己的梳理,确定自己有哪几方面的亮点和经历,结合所申项目的特点(更看重学术 实践经历),然后找在对应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人。


Q3、推荐信是找专业上很牛但跟自己不熟的老师 / 老板写,还是找自己比较熟,但是level不高的人写?

 

首先必须是熟悉你 和你有过交集的老师,以此为前提,关系密切更好。

 

招生官可以轻易感知到你和推荐人的关系亲疏。如果推荐人很权威但是不了解你,推荐信容易流于空洞而不可信。所以最好在熟悉你、愿意真心推荐你的老师中,找title最高的。


分享一个小窍门:


做实习的时候,带我们的小老板一般级别不高。但是如果工作非常出色,得到认可,可以请小老板写推荐信并介绍给大老板,用更高层级领导的名义发出。

 

所以,关键是让自己变成好学生 / 优秀实习生啦!

Q4、老师英文不好 / 没有空,让我自己写推荐信,合适吗?

 

推荐信通常有两种提交形式:上传推荐信附件,或者推荐人在系统里回答一系列问题(多见于商学院)。国外教授提供推荐信一般会亲自写,但国内教授则经常会让学生自己拟好推荐信草案再修改,或者干脆让学生自己写完,签个字就提交。


Tips:


如果老师授权你“代拟”推荐信,三封推荐信要考虑三种不同的视角来评估自己,同时注意不同的语言风格;


邮箱最好用edu或者公司域名结尾,显得更正式;


不论推荐信出自谁手,如果是自己提交,一定要记得在三个不同IP提交,因为招生委员会有监测,如果三封推荐信来自同一IP,会判为作弊哦!

Q5、海外暑期科研 / 实习的推荐信会更给力吗?

 

海外推荐信总体上比国内推荐信更有信服力些。

 

一方面,招生官已阅人无数,他们早就知道,来自中国的推荐信大多是申请者自己编的,或者是中介代为制作;

 

另一方面,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国内一些老师的书写思路也不太对西方招生官的脑回路(比如表达过于含蓄,或者充满套话)。

 

当然,海外推荐信也不是灵丹妙药。如果在海外交流实习期间浑水摸鱼、只顾着吃喝玩乐,也别指望能获得教授 / 老板的鼎力推荐啦。

 

Tips:


在发给教授的推荐信填写链接中,有一个选项“waive your rights to view the letters”(我放弃查看推荐信内容的权利)。记得一定要勾选,这样教授写的时候无所顾虑,推荐信也更有可信度。

Q6、校友的推荐信会更加分吗?

 

推荐人是不是校友不起决定性作用

 

提供来自校友的推荐,招生官可以提取的信息是:相比从没接触过该学校的人,你对学校的理解多了一个渠道,因此这份申请可能更加真诚。而校友的认可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另外,如果该校友是对方学校的博士或教授,会有更大的参考意义。


Q7、我要转专业申请,写推荐的老师和所申请的方向无关,可以吗?

 

完全没有问题。尽管你转了专业,但是你这个“人”没有变。

 

毕竟,你在原领域的科研能力、知识积累、学习态度、性格人品,对招生官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参考信息,而原专业领域里熟悉你的老师显然是不错的人选。

 

如果拿中美大学作比较,中国大学大多为转专业设立了种种限制,所以给大家造成了转专业要克服种种困难的、很“特殊”的印象。而在美国,本科生转专业或者申请研究生换方向相对容易,也很常见。就像一位Stanford的同学说的,“Your major can be changed at any time”,只要你确信自己能毕业、这个专业对于自己的长远职业发展有帮助就好。

 

当然,三封推荐信里如果有目标专业领域的权威老师推荐会大加分。


Q8、申请不同的学校,推荐信可以通用,还是要像PS一样准备好多不同版本?

 

推荐信不需要像文书那样针对每个学校量身定制,一般3封中至少有2封是通用的。

 

但是如果同时申请几个不同专业,第三封能匹配不同专业方向上的推荐人当然更加分。比如有同学同时申请了经济史和金融方向,就分别读了这两个方向的专业文献、联系了专业导师并要到了推荐信。


如果能联系到合适的人选,可以多准备1-2封推荐信,在申请不同项目时有挑选余地。

 

Q9、什么时候去找老师要推荐信?


在海外做科研的同学,可以在即将回国时要推荐信,或者和教授打好招呼。

 

如果是当年申请的同学,尽可能趁9月开学、教授们不忙的时候就去要,并且给老师一定的准备时间(国内老师预留1周,国外老师则预留2-3周)

 

10月11月的期中/期末正是教授忙到飞起的时候,如果这时候和教授说,下周一申请截止,可不可以后天就帮我写好……老师的内心是崩溃的~你被拒绝的可能也很高哦!

 

另外,一些知名教授(尤其海外教授)很珍惜自己的信用背书,愿意给的推荐人数有一定“额度”。有同学遇到的教授拒绝的理由是:我一年只写5封推荐信,很抱歉今年你是第6个。

 

所以,一定要主动,赶早不赶晚哦!

 

Q10、以前上过课的教授不太记得我/不那么熟怎么办?


那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赶紧行动,想办法让教授记起你、熟悉你。

 

如果课程、项目已经结束了,可以给老师写邮件,做个自我介绍、提供当时修读的成绩;提示你在他的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付出的努力、课后和他交流过的讨论话题。

 

如果现在还在跟着教授做项目或者听课,那正好多多投入、多主动沟通,切实做出一点成绩来,教授自然会记住你。

 

毕竟在推荐信中,也只有当教授能够举出关于你的种种细节来支持他对你的赞赏,才能让招生官信服。如果只有一些空洞的词,譬如“He has participated in a lot of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devoted much time to some academic work.”随后却给不出你在学术活动表现细节作为例证支持,招生官也就会心一笑啦!